湿热试验中的控湿技术探讨

北京敬业电工集团吴国忠(北京100034)

摘要:分析比较几种去湿方法,着重介绍以制冷去湿的基本原理。结合JB1773-76和GB2423-4-81试验方法,以SR-110湿热箱为例,具体讨论从湿度信号的采集、比较放大直至制冷去湿的全过程,以及相关的设备、具体实施方法。其基本思路亦可应用于其它需要精确去湿控湿的场所。

关键词:相对湿度蒸汽饱和压力蒸汽分压力含湿量热焓变送器

中图法分类号:TM93文献标识码:A文章编号:0219-2713(2000)10-540-05

1引言

电源产品在型式试验中,经常对环境有特定的要求,特别是温度和湿度。而湿热箱(室)能模拟自然的高温高湿环境,温度湿度可以人为设定。近年来经过不断革新,技术性能不断提高,成为电源产品试验必不可少的环境试验设备。但国产湿热箱在控湿问题上仍存在美中不足,一旦湿热箱(室)内出现了超湿,如何可靠地降湿,还有待进一步解决。湿热箱(室)在工作中,特别是在交变湿热试验的降温段,从40℃高湿降到30℃高湿,由于水蒸汽的饱和压力不同,不管多么精心地进行跟踪调整,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超湿饱和与凝露,甚至出现过量凝露,从而影响试验的精度,使试验结论不可靠。因此解决湿热箱(室)运行中的凝露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
  解决超湿问题,通常有三种办法:

  (1)漏汽调湿即在主风道系统中开一个通风孔,人为地产生蒸汽泄漏。例如SR110A的改进型就采用了这种方法。这种方法简单,但有缺点:

  ①调湿不好控制,受自然环境影响大;

  ②因为随时都在和周围环境进行着热量和湿量的交换,所以能量损耗大;

  ③在高温高湿季节调节作用将难以奏效。如南方高温季节空气相对湿度可达85%以上,如果试验温度又比较低,漏汽调湿就很困难。

  (2)喷水去湿法即向试室中喷入冷水以去湿,这一方法受地区季节影响较大。例如南方炎热的季节要找到冷水也并非易事,制取冷水和掘深井取水又不经济。

  (3)制冷去湿法即用制冷机使湿空气产生凝露结霜达到去湿的目的。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湿空气在低于露点温度时能凝结出水这一原理,犹如冬天带着眼镜进入温暖的室内,镜片上会凝结上一层雾汽一样。把这一现象运用到湿热试验中就叫做去湿。此法不受环境影响,可以自动控制,使试验精确可靠。实现的办法是在主风道中放入一个随我们的意志而变化的冷物体——蒸发器,使水蒸汽凝结成水结成霜来降低试室中的相对湿度,这就是制冷去湿。

  本文以SR110湿热箱为例,对湿热箱的制冷去湿进行探讨。

2制冷去湿量的计算

  利用制冷去湿,首先要了解湿热箱在各种工作状态下的去湿量(水的重量),即在各种工作状态下超湿时所要凝结出的水的量值。现以执行JB177376试验方法中,交变湿热、恒定湿热以及执行GB2423481最严酷的试验等级试验为例分别计算去湿量。

21湿热箱在交变湿热情况下工作

  根据JB177376试验方法,高温高湿段t1=40℃,相对湿度=95%±3%;低温高湿段t2=30℃,相对湿度=95%±3%。

  (1)在高温高湿段超湿时的含水量及正常湿度的含水量的计算

  ①出现超湿时试室含水量G1的计算

  设空气压力P=760mm汞柱即P=1.0332kg/cm2,t1=40℃,查表得知此时蒸汽饱和压力PH1=0.0752kg/cm2,而超湿时1>98%,令1=99%(因为允许湿度在92%~98%之间),则:

  蒸汽的分压力为

Pn1=1·PH1=0.99×0.075

=0.07448kg/cm2

=48.3g/kg干空气

已知试室空气重量Gk=1.6kg,则

试室的含水量G1=d1Gk=48.3×1.6=77.28g

  ②高温高湿段正常湿度=95%时含水量G2的计算

  已知蒸汽饱和压力PH1=0.0752kg/cm2

则蒸汽分压力Pn2=·PH1=0.95×0.0752

=0.07144kg/cm2=46.2g/kg干空气

试室的含水量G2=d2Gk=46.2×1.6

=73.9g

  综合上述①②可知:

  高温高湿段出现超湿时常需要凝结出的水量Gn1为:

Gn1=G1-G2=77.28-73.9=3.38g

  (2)在低温高湿段超湿时需要凝结出水量Gn2的计算

  ①在低温段超湿时试室内含水量G3的计算

  低温段t2=30℃,出现超湿时1>98%,令1=99%,查表得知蒸汽饱和压力PH2=0.04352kg/cm2。

则蒸汽分压力Pn3=1PH2=0.99×0.04352

=0.043085kg/cm2  

=27.07g/kg干空气

超湿时试室的含水量G3=d3Gk=27.07×1.6

=43.3g

  ②低温高湿段正常湿度=95%时含水量G4的计算

  已知饱和蒸汽压力PH2=0.04352kg/cm2

则蒸汽分压力PH4=·PH2=0.95×0.04352

=0.04134kg/cm2=25.93g/kg干空气

低温段试室的正常含水量

  G4=d4Gk=25.93×1.6=41.48g

  综合上述①②可知,低温段超湿时需要凝结出的水量Gn2为

Gn2=G3-G4=43.3-41.48=1.82g

  ③在交变湿热试验时,温度由高温40℃降到低湿30℃时需要凝结出的水分Gn3为

  Gn3=G2-G4=73.9-41.48=32.42g

22湿热箱在恒温恒湿情况下工作

  设t3=20℃,相对湿度=95%

  (1)超湿情况下试室的含水量G5的计算

  超湿时1>98%,令1=99%,查表得20℃时饱和蒸汽压力PH3=0.02383kg/cm2

则蒸汽分压力Pn5=1PH3=0.99×0.02383kg/cm2

=0.023592kg/cm2=14.53g/kg干空气

超湿时试室的含水量为

  G5=d5Gk=14.53×1.6=23.256g

  (2)恒温恒湿工作情况下正常含水量G6的计算

  已知PH3=0.02383kg/cm2

则蒸汽分压力Pn6=·PH3=0.99×0.02383

=0.02264kg/cm2=13.9g/kg干空气试室含水量G6=d6Gk=13.9×1.6=22.29g

  超湿时需要凝结出的水分Gn4为

  Gn4=G5-G6=23.256-22.29=0.966g

23几种工作状态下需凝结出水分的比较

  几种工作状态下需凝结出水分的比较见表1。

表1几种工作状态下需凝结出水分的比较

工作状态 恒温恒湿 低温高湿 高温高湿 降温段
凝结水(g) 0.966 1.82 3.38 32.42

  可见在湿热试验中以交变湿热降温段所凝结出的水分最多,Gn3=32.42g。

24GB2423481试验方法中降温段凝结水Gn5的计算

  GB2423481中高温段t1=55℃,低温段t2=25℃,相对湿度=95%,仍依前述计算方法进行下述计算。

  (1)高温段的含水量G7计算

  t=55℃,=95%,查表得知饱和蒸汽压力PH4=0.016444kg/cm2,则

蒸汽分压力Pn7=·PH4=0.95×0.016444

=0.156218kg/cm2

=110.7977g/kg干空气

试室含水量G7=d7Gk=110.7977×1.6=177.276g

  (2)低温段的含水量G8的计算

  t=25℃,=95%,查表得知饱和蒸汽压力PH5=0.031265kg/cm2,则

蒸汽分压力Pn8=·PH5=0.95×0.031265

=0.0295982kg/cm2

  =18.14g/kg干空气

试室含水量G8=d8Gk=18.14×1.6=29.45g

降温段的凝结水Gn5为

  Gn5=G7-G8=177.276-29.456=147.82g

  比较GB2423481的凝结水Gn5与JB177376的降温段凝水Gn3,显然Gn5Gn3。所以满足了GB2423481的要求即可满足JB177376的试验要求。

3制冷量计算

  现在以GB2423481降温段的凝结水量Gn5=147.82g为基础来计算制冷量。为了计算简便并留有余量,以55℃时凝结出147.82g水为基础进行计算。  查表得知55℃时饱和蒸汽的热焓i55″为,55℃时饱和水的热焓i55′为。

  Gn5=147.82g蒸汽凝结成水需释放出的热量    55℃的饱和水降低到0℃(0℃水的热焓)需要释放出的热量  =54.945×0.14782=8.12kcal  0℃的水凝固成0℃的冰霜(冰的热焓)需要释放出的热量  

  Gn5=0.14782kg蒸汽凝成水结成冰所释放出的总热量ΣQ=Q1+Q2+Q3

=83.69+8.12+11.82=103.63kcal

全部降温时间为3~6小时,取t=3小时  每小时的制冷量为

  若取效率系数η=0.85,则制冷机的制冷量为  

  所以选取制冷量>45kcal/h的制冷设备即可满足要求。

  选用雪花单门电冰箱制冷机,其制冷量为70kcal/h。

4蒸发器面积计算  令表面积为F,则(m2)

  式中:K为蒸发器的导热系数

  K=10kcal/(m2·h·K)

  Δtm为蒸发器传热的对数平均温差  

  式中t1——试室初始温度t1=55℃

t2——试室低温t2=25℃

t0——蒸发器温度t0=0℃

=38.049℃

Wgzh1.gif (5233 字节)

图1铜管蒸发器(单位:mm)

Wgzh2.gif (3023 字节)

图2湿度控制电路框图

Wgzh3.gif (3934 字节)

图3变送器原理图

  若取直径d=12.0mm铜管作蒸发器则铜管长度=2.44m  若将铜管盘成内径为12.5cm的压力弹簧状,见图1,则需匝数

  将蒸发器置于主风道中,使蒸发器和主风道轴向一致,主风道需做稍许加工。

5湿度控制电路设计

  本去湿系统采用2只热敏铂电阻,将湿度变化信号变成1mV左右的电信号,经放大器放大,再经相敏检波放大后分别送到加湿和去湿执行元件完成湿度控制,方框图见图2。

51变送器部分

  变送器原理见图3,变送器由两支铂电阻R干、R湿、电阻R1、R2及电位器RP组成桥路,R1=R2=1kΩ,RP为锰铜丝绕电阻作为设定调整电阻。R干为BA1,其R0=100Ω作为干球。R湿为BA2外包纱布作为湿球。利用R干、R湿的温差效应产生阻值变化,在输入交流7V的作用下产生ΔU的电压输出。RP=10Ω,r1+r2=RP。

  (1)r1、r2的设定以JB177381试验方法为例,要求相对湿度=95%±3%,当=95%时

  r1+R干=r2+R湿,桥路无输出,ΔU=0,再令温度t=40℃,计算r1、r2

  因为BA2的阻值随温度的变化可以认为是线性的,所以计算出的r1、r2值在整个试验温度变化范围内都是通用的。

  当t=40℃,=95%时,查表可知干湿球的温差Δt=t干-t湿=40-39.2=0.8℃

  铂电阻BA2随温度变化的比率为ε,铂电阻温度特性见图4,由图4可得R40℃=115.78Ω,R30℃=111.85Ω

=0.393Ω/℃

因为UDC=ΔU=0

所以r1+R干=r2+R湿

r2-r1=R干-R湿=ε·Δt

r2-(RP-r2)=ε·Δt

2r2=RP+ε·Δt=10+0.393×0.8=10.3144

r2=5.1572Ω

r1=RP-r2=10-5.1572=4.8428Ω

  (2)当试室低湿(<92% ) 和 超 湿 ( >98%)时ΔU的计算

  ①当=92%时

  查表得干湿球温差Δt=1.3℃

  R湿支路电阻

  RS1=r2+R湿=r2+(R40-εΔt)

Wgzh4.gif (3112 字节)

图4铂电阻温度特性

=5.1572+(115.78-0.393×1.3)

=120.4263Ω

  R干支路电阻Rg=r1+R干

=4.8428+115.78=120.6228Ω

ΔU=UDC=UD-UC

=0.753473-0.7523775=1.1mV

②当=98%时

  干湿球温差Δt2=0.3

  R湿支路电阻

RS2=r2+R湿=r2+(R0-ε·Δt2)

=5.1572+(115.78-0.393×0.3)=120.8193Ω

  R干支路电阻不变Rg=120.6228Ω

  UD也不变,UD=0.753473VΔU=UDC=UD-UC

=0.753473-0.7545685=-1.1mV

  即是说,当相对湿度≤92%时,变送器输出ΔU=1.1mV,当相对湿度≥98%时,出现超湿,变送器输出ΔU=-1.1mU。

52放大器的选用

  如上述,当试室出现低湿和超湿时,变送器输出±1.1mV电压信号。对此信号经过适当放大,最后经相敏功率放大,将放大后的ΔU信号区分开,并送到执行元件。当输入+1.1mV信号时加湿阀打开对试室加湿;当输入为-1.1mV信号时,开启制冷机对试室进行去湿。

6结语

  从以上分析可知,改变r1、r2的阻值,即可控制(设定)试室的相对湿度;提高放大器的放大倍数,即可进一步提高控湿精度。

  综上所述,采用本方案控湿,可以很方便地提高湿热箱(室)的湿度,而且不会出现超湿问题。由于可靠的控湿,试验结论是可靠的,由此大大提高了湿热箱(室)的性能。同时本方案投资少,见效快,改装简便易行。本方案不仅适用于SR-100湿热箱,其基本思路和采样控制方法对其它大中型湿热箱(室)同样适用。

作者简介

吴国忠男1940年生,高级工程师,长期从事低压电器及电力电子设备的测试及检验工作。现任北京敬业电工集团产品检验部主任,中国电源学会交流稳定电源专业委员会委员。

收稿日期:2000.6.30

定稿日期:2000.7.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