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压导线常用于高压电源和功率器件的传输系统中,在电子系统多功能、小体积和重量轻的发展趋势下,不仅要求高压导线的外径要小,易于弯曲,同时还要求传输的大电流、高电压不会对系统造成干扰,不会影响系统的稳定工作。
本文中的电缆是在设计连接器组件时,应用户要求所设计的高性能屏蔽电缆,为了有效降低干扰,提高屏蔽效率,电缆采用了三同轴屏蔽结构,不仅满足高电压和大电流的要求,屏蔽效率也达到90dB以上。
2性能要求
·外形尺寸:φ8mm
·工作电压:6KV d.c.;
·工作电流:20A d.c.;
·工作温度: -55℃~150℃
·介质耐电压:12kV d.c.(10μA,1min,4.39KPa)、
12kV d.c.(10μA,1min,海平面);
·电缆导体环路直流电阻:<20mΩ/m;
·绝缘电阻:≥1000MΩ;
·最小弯曲半径:40mm;
·电晕测试:放电量<15pC(平均值)(6000vd.c.,3min);
·屏蔽效率:>90dB。
3电缆结构
3.1电缆结构
该电缆主要应用于高屏蔽需求下的高压大电流传输,所以采用的材料与线规应该符合电流容量、耐电压的要求。对于高屏蔽性能,从图1可以看出想达到100dB左右的屏蔽效率,这个尺寸下的一般功率型同轴电缆是很难达到,虽然很多射频电缆可以达到,但其直流电流的承载能力、制造工艺、价格不符合我们的要求,所以在和用户沟通后,更改了配套的连接器而采用了三同轴结构的电缆,高压电缆采用的基本结构如下图2所示。
图1 欧空局所用某φ7.3mm电缆屏蔽效率(虚线为同轴结构、实线为三同轴)

图2 线缆结构示意
(1)中心导体采用10线规的多股镀银铜线,能够满足20A载流量的要求。
(2)内层绝缘材料采用PFA或PTFE,它们都是比较广泛使用的绝缘氟材料,它的介质强度可以达到80~100kv/mm,同时具有很高的耐高温性能和耐电晕性能,完全能够满足系统150℃的安全应用。
(3)中间层屏蔽需要承载电流,采用双层编织的铜芯镀银线,可以有效减少环路电阻和增加电磁屏蔽性能。
(4)外绝缘层和最外边的护套采用耐热的PFA或氟硅橡胶,具有稳定的耐环境性能,但用氟硅橡胶作出的线比较柔软,易于弯曲。
(5)最外层屏蔽采用单层多股的铜芯镀银线编织,可以进一步有效地增加电磁屏蔽性能。
3.2、电缆中心导体线径的计算
电缆的工作电流计算公式可以简化为:Imax=3.1D2(D为导体直径),已知电缆的工作电流为20A,从上面公式可以得出电缆的中心导体半径:r=0.5D=1.3mm,截面积为5.3 mm2,符合10号线规,可采用0.25mm单丝130股左右绞制。
3.3、电缆内层绝缘体直径的计算
电缆中心导体线径确定后,外包的绝缘层厚度应该通过耐电压的要求、绝缘材料的耐压性能和外观尺寸来确定,首先应该计算电缆的场强。
电缆可以等效为同轴圆柱型电极模型[1],其电场分布是不均匀电场,如图3所示,内电极表面电力线最密,场强最大;离内电极越远场强越小。
 
图3 电极模型 图4 场强随内导体变化情况
最大场强出现在内导体表面,其值为: (3.1)
当电缆绝缘外径R不变时,外施电压U不变时,改变内导体半径r,内导体表面的电场强度会发生变化,如图4所示,当r=R/e时,内导体表面的电场强度将会出现最小值eU/R。可见当电缆绝缘体的外径与内径的比越接近于常数e,绝缘材料所承受的场强越小,所以在确定好绝缘体的外径后,选择适当的中心导体的直径可以有效降低电场强度。但由于我们是根据电流的承载能力先选定了电缆的线径r,从图5上面一根曲线可以看到,r值固定,R越大,则最大场强E越小,下面的曲线则显示上面曲线每个R值所对应的最大场强E的最小值时的r值。
可见r值固定时,R越大,最大场强E越小,但我们不能无限制增大R,这会造成电缆过粗、弯曲半径小和材料浪费,一般来说r=R/e是比较理想的内外径比,但我们需要考虑最大电场强度、线缆的外径要求,同时还要考虑绝缘体外径R对绝缘体外层编织的影响,如果R过小则外层编织在满足载流量的要求下,可能要三层,综合考虑后,我们选择R=1.95mm,从图5上可以看出E回落的趋势已经很缓慢了,此时对应的E为11.38kv/mm,远低于绝缘材料的击穿场强。
图5 r 、R和最大电场强度最小值E的关系
3.4中间层屏蔽线编织的计算[2]
屏蔽编织层应该提供不少于90%的覆盖率才能保证屏蔽性能,覆盖因子K和总截面面积按下面的式子计算。
(3.2)
(3.3)
(3.4)
其中:K=覆盖率(%), P=单向覆盖系数,n=单锭根数,m=编织锭数,d=编织金属单丝直径(mm),D=缆芯直径,L=绕线间距。
由于电缆只用一层屏蔽时其截面面积总和太小,无法满足载流量的要求,所以拟采用两层屏蔽,分为中间层的内层和外层屏蔽,中间层的内层屏蔽层选定D1=2R=1.95*2=3.9,d=0.19,m=24,L=28,n=4,代入(3.3)和(3.4)式得到覆盖率P1=96.5%,总截面面积S1=2.65mm2;里层的外层屏蔽层D2=D1+0.19*4=4.66,d=0.19,m=24,L=28,n=4,代入(3.3)和(3.4)式得到覆盖率P1=91.2%,总截面面积S2=2.65mm2,S=S1+S2=5.31 mm2,稍微大于10号线规中心导体的截面积,可以满足电流的传输要求,此时中间层屏蔽的外径达到了5.42mm。
如果还需要控制电缆的外径,这两层屏蔽可以不采用编织的方法,而用单层丝线的绞线方法,就是用100根0.26mm的单股线分两层绞绕在3.9mm的内层的绝缘外径上,最后计算的成缆外径为7.04mm,这里0.26mm的单丝线是经过计算得出来的最细尺寸,大于0.26则无法减少最后的成缆直径,小于0.26则两层绞线载流量不够,虽然采用这种方法绞线可以减小电缆外径,但电缆会变硬很多,不易弯曲,最后放弃了。
3.5中间层屏蔽线和电缆内导体之间阻抗的计算
屏蔽电缆有屏蔽效率的测试要求,测试时需要与网络分析仪相连接,网络分析仪的特性阻抗为50欧,直接接此电缆必然会在传输线上产生反射波,即传输线处于失配状态,所以需要进行阻抗匹配。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的计算[3]如式(3.5)。
(3.5)
初始的特征阻抗准备设计为50欧姆,这时r=1.3mm,Z0=50, =2.2,,经过(3.5)的计算可知R=4.47mm,我们如按此计算来设计电缆的结构最后的电缆外径会远大于8mm,所以如同上面所提到的,在考虑电缆外径和介质耐压的情况下选择了R=3.9mm,最后的电缆外径会接近于8mm,可以满足电缆外径要求,此时将R=3.9mm代入(3.5)计算,可得到电缆的特征阻抗为16.4欧姆。
3.6外层绝缘体
电缆的中心导体和中间层屏蔽直径确定后,第二层的绝缘层厚度对耐电压的要求不高,不需要太厚,只要满足绝缘材料在电缆成型后有一定的弯着强度就可以,这里我们给出单边0.4mm的壁厚就足够了,这时第二层的绝缘层的直径为6.22mm。
......
|